中医健道首页>>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

病理

病理解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解剖学改变包括:①心脏本身的代偿性病理改变,如心肌肥厚和心腔扩大等;②长期静脉压增高所引起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③心房、心室附壁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和器官梗塞。长期左心室或左心房衰竭的患者,肺毛细血管充血,肺动脉和肺静脉中层肥厚,内膜不同程度纤维化;肺泡间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增多,肺泡壁增厚,弹性减退。长期右心衰竭的患者内脏器官毛细血管和静脉瘀血,肝小叶中央血窦瘀血,严重时可致小叶中央肝细胞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心原性肝硬化。心腔内附壁血栓是心力衰竭的较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常见于左、右心耳和左心室心尖部。静脉血栓形成大多由血流迟缓引起,多见于下肢静脉,血栓近端易折断,可引起肺栓塞和不同程度的肺梗塞。左侧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多见于腹主动脉分支、主动脉分支处,引起脑、肾、四肢、脾和肠系膜的梗塞。右侧心腔附壁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较少见。

长期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腔扩大,以致心力衰竭时,相应的病理改变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 短暂的损伤期。临床有肺充血的表现,病理检查发现心肌纤维水肿、相互分隔增宽。细胞内糖原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降低,磷酸肌酸显著减少,乳酸生成略增,蛋白合成旺盛,核糖核酸(RNA)及线粒体增多。

第二期 较长期的、稳定的功能亢进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组织病理发现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增大、小量纤维化病变。细胞内糖原、ATP、磷酸肌酸含量正常,乳酸生成增加,蛋白合成正常。RNA含量正常,脱氧核糖核酸(DNA)减少。心肌纤维的增加相对地较线粒体的增多明显。

第三期 长期的耗竭和纤维化期。临床上心力衰竭持续,组织病理发现心肌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出现不成比例的结缔组织增生和脂肪变性、肌肉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细胞内蛋白合成和DNA明显减少,其它同第二期。显微镜下并无收缩蛋白形态异常的直接证据。

【۩相关文章】
【☺用户提问】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