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以体位转复为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手术都无效。  

体位治疗  

病人闭目坐立,向--侧卧至--侧枕部接触检查床,保持该位置直至眩晕消失后坐起,30s后再向另一侧侧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眩晕症状消失。

  此法可由病人自己每3h进行1次,患者的症状多在l~2d内减轻,通常于7~14d内消失。此法依据嵴顶结石症学说而提出,其机制可能为体位变换的机械力有助于分散、溶解半规管嵴顶处的微粒,从而加快恢复。  

管石解脱法( liberatory maneuver)  

由Semnot等(1988)设计,具体操作是让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站在其背后紧扶其头,嘱其快速卧向患侧,头低垂,面向上(向健侧)转45度,此时管石因重力作用移向半规管最下方,引起嵴顶向下偏斜,诱导出现典型的BPPV发作,出现向地方向的眼震。观察眼震直至消失,然后扶患者快速坐起并立即转向对侧卧,头下转45度,管石移向半规管出口处,内淋巴流再度造成嵴顶偏斜,出现向上方的眼震,5min后转为仰卧并缓慢坐直,管石进入椭圆囊内(图2)。操作完成后眼震若仍存在,应立刻再做一轮。

治愈率可达92.68%~95%。Harvey等设计了另外一种解脱法,减慢了转头速度:患者仰卧悬头,头转向患侧45度,患耳向下,2min后将头以每次15~20度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测,每转一次停留30s观察眼震,直到头部再不能转为止。然后转身成健侧卧位,继续转头至与水平面成135度,至此相当于头部共转了180度。最后扶患者坐直,头部恢复到起始位。

  操作完成眼震消失后保持仰卧,头抬高48h,此后1周内避免患耳向下侧卧。考虑到大多数患者能自然恢复,其治愈率不见得比自然恢复率高,但似可加快病情的好转过程。  

管石(微粒)复位法(canalith/particke repositioning maneuver)  

由Eyley于1992年提出,其依据为半规管结石症学说,目的是借助定向的头位活动及摆动,使管石(canalith)依靠自身重力作用逐步从后半规管(PSC)重新回到椭圆囊,而不再影响半规管的动力学作用。  

1.后半规管BPPV的治疗 首先用Dix-Hallpike位置性眼震试验确定受累半规管。治疗前lh口服地西泮(安定)5mg,但也有人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可以ENG记录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患者端坐治疗台上,在乳突部安放振动器,但现在许多学者都不再使用振动器。治疗分5步进行(以左PSC受累为例):①患者快速悬头仰卧,头左转45度使患耳垂直向下;②将头向右回转45度;③头与躯干同时向右转135度。使脸朝下45度;④保持头和身体向右转,扶患者坐起;⑤头转向正前方,低头20度。

  每种头位需6~13s,但可根据需要延长到30s,每完成一步要观察或记录眼震,待其终结后方可做下一步。如此反复操作直到任何头位都引不出眼震,或者直到连续两轮治疗结果完全相同为止。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保持头部相对垂直48h以减小耳右重又回到 PSC的可能。患者应每周随访,若有复发应再治,直到眩晕完全消失、DH试验变成阴性或治疗不再引起症状有任何改善为止。完全治愈的标准:随访期Hallpike法检查呈阴性,且至少1个月内无位置性眩晕。大多数病人在治疗l~2次后就完全治愈,部分病人在治疗数月或数年后可能出现复发,只需再重复用相同方法进行治疗即可。本治疗方法尽管尚未发现有远期并发症,但对有高血压或颈、背部疾病者,应小心谨慎。对怀疑有外淋巴瘘或视网膜脱落的患者,不能使用振动器。治疗中有时会突然出现快速眼震和剧烈眩晕,如何改变头位都不消失,这可能是管石在半规管内较窄处(总脚分叉部)堵塞所致,继续转头180度并加用振动器能将其移出狭窄部。治疗中若出现眼震快相方向与所期望的方向相反而旋转轴是正确的。表明管石又向回到嵴顶方向移动,在肯定操作方法无误的基础上,应重新进行治疗。若眼震方向与旋转轴方向均有变化,表明管石已误人其它半规管(偶可因对侧半规管受累而引起),通常是由后半规管进入水平半规管,检查者应适当改变体位变化的顺序。  管石解脱法和复位法在结束前都使患耳向上,若此时诱导出方向朝向患耳的眼震。则可确信管石已排出后半规管,表明治疗成功;若眼震方向不朝向患耳,管石可能仍然在后半规管内;若眼震方向朝向健侧耳,则管石可能又朝回到嵴顶的方向移动,后两种情况都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治疗。经此,如果眼震方向仍不向上,可嘱患者改日再进行相同治疗;如果仍然不成功,则可换用另一种治疗方法,即解脱法换为复位法,反之亦然;如果两种方法都失败,则可试用体位治疗法。引起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有:误诊,未重复治疗,管石不能有效地移动,或虽可以移动,但附着于另一能引起眩晕的部位,前庭萎缩等。  

Herdman比较了解脱法与复位法后认为,前者对移除沉积于嵴顶的微粒更有效,后者则更能溶解消散半规管中的浮游微粒,但二者之间的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而Blakley等将复位法与不做治疗相比,未见疗效有显著不同,因而对复位法做了否定结论,但他只对病人做了单次治疗,且随访时间也仅有1个月。  

2.水平半规管性BPPV的治疗

目前方法较多。Lempert等设计的复位法:①病人仰卧;②头向健侧转动90度;③身体转动180度由仰卧变为俯卧而头位保持不变;④继续转头90度至面部向下;⑤继续转头90度至患耳向下;⑥恢复直立。每次头位变换须迅速在半秒钟内完成,每一体位保持30~60s直至眼震消失,整个过程头部转动共270度。

Eyley则提出了一种360度旋转复位法:①患者转头向患侧90度,迅速仰卧;②转头90度面向上呈仰卧位;③继续转头90度;④头部转动90度,身体转动180度,呈俯卧位;⑤继续转头90度;⑥恢复直立位。

但总体说来,相对于后半规管性BPPV而言,水平半规管性BPPV的复位法治疗效果要差一些,因为:①引起水平半规管性BPPV的微粒可能较难移动,甚至粘附于嵴顶;②有时难以确定何侧为患侧;③复位过程中因未将头前倾30度致水平半规管不完全处于垂直状态;④位置变换过程中供管石移动的时间可能不够。  

(一)保守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个别长期不愈者可采用对症疗法,如口服安定、俗维素药物。亦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如眩晕严重,应用4%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内注射,可收良效。   

(二)手术治疗

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可采取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有条件者最好做后壶腹神经切断,可单纯消除后半规管壶腹嵴的异常冲动而治愈。  

采用耳内镫骨手术切口,将鼓膜皮片翻向前方,暴露锤砧关节和圆窗,用金钢石钻头将圆窗底水平磨去1~2mm。为便于手术操作,可先用钻将外耳道后下骨壁磨去少许,使圆窗暴露清楚。后壶腹神经适位于圆窗膜附丽内缘之内1mm,在显微镜下辨清神经后,用钩钩起并切断之,将其复回鼓膜,填塞外耳道。

【۩相关文章】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