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黄连的中药属性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禁/宜人群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炮制方法

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黄酒12.5kg。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生姜12.5kg。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100kg黄连 ,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 4.0%。

地理分布

1、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在四川东部。

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栽培。

2、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药名信息

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品种考证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 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2]

鉴别方法

1、味连:

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

2、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

3、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

真伪辨别

黄连与黄芩皆味苦,性寒,色黄,同归于胆、胃、大肠经,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肠辟、下痢等湿热为患之疾,功能有些相似,为临床上所常用。然而,二药无论从药性及其治疗病症来说,又确有所差异。

黄连与黄芩的异同点在于:黄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性燥,为心胃之剂,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调胃厚肠,治湿阻生热,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乱之病及蔓延淹久之证。黄芩则长于清肺热,其性虽寒而不燥、能治热阴生湿,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治气热攻血之出血证及小腹绞痛或小儿腹痛,能安胎及治烫伤火疡等。黄连与黄芩,性相近而又各有专长,故二药配伍则更能发挥协同作用,而清化湿热之效益显。 

炮制作用

酒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用于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姜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如用于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吴萸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如用于治湿热郁滞肝胆,嘈杂吞酸;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胸脘痞满,泄泻或下痢。

化学研究

根茎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以小檗碱含量最高,为5~8%,尚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及木兰花碱等;酸性成分有阿魏酸,氯原酸等。须根含小檗碱可达5%;黄连叶含小檗碱1.4%~2.9%。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吸收、分布、排泄 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肠外给药, 吸收入血后迅速进入组织, 血浓度不易维持;人类口服0.4g 盐酸小檗碱后30分钟血浓度为100μg %(体外杀菌浓度大约为20mg%), 随后逐渐减少, 即使重复给药, 每4小时0.4g, 血浓度亦不见增高.在体内, 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小檗碱的分布, 而以心、肾、肺、肝等为最多.它在各组织中贮留的时间甚为短暂, 24 小时后仅有微量, 主要在体内进行代谢, 也有少部分(6.4%)经肾排出.兔口服后, 亦能吸收, 并能在血中停留72小时, 尿中亦有排泄, 组织中以心脏中浓度最高, 胰、肝次之.大鼠口服, 吸收甚微.注射给药, 则主要进入心、胰、肝、大网膜脂肪;24 小时后仅有胰、脂肪中仍可查见相当量的小檗碱.仅少量(1%)自尿排出.

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影响

1、抗心律失常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机理

①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② 抑制钠通道,减慢传导,消除折返。

③ 抑制钙离子内流。

④ 抗自由基损伤,保护细胞膜。

2、降压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特点

① 舒张压下降明显,脉压差加大。

② 无快速耐受现象。

③ 降压时肢体和内脏容积增加。

作用机理 竞争性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

3、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表现:心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且强心作用不受利血平、心得安、酚妥拉明和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

1、阻止K+外流。

2、 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3、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4、降低心肌耗氧量。

解毒作用

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抗炎、解热

1、 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2、 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一、有效成分:小檗碱。

二、作用机理

1、 抑制血小板内TXA2的生成。

2、抑制血小板膜释放花生四烯酸,并影响其代谢。

3、抑制外钙内流。

药物安全

黄连及Berberine口服治疗量相当安全,小鼠腹腔注射Ber LD50为24.3mg/kg。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