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夏枯草的中药属性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或长冠夏枯草的果穗。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禁/宜人群

脾胃虚弱者慎服。

炮制方法

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地理分布

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山西、山东、灌输、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所属类别

中药>>中药材>>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2.瘰疬,瘿瘤

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医宗金鉴》)。

3.乳痈肿痛

本品既能清热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本草汇言》)。若配金银花,可治热毒疮疡,如化毒丹(《青囊秘传》)。

功效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2]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2.《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3.《重庆堂笔记》:“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尤甘,入药为胜。”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