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蝉花的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

编辑

金蝉花的形态结构主要由1、 菌核; 2、孢梗束3、蝉花孢子粉三部分构成,如下图:

菌核

菌核,即金蝉花的蝉幼虫感染虫草菌后的虫体,菌核由三层结构构成,最外层为乳白色的称为“菌被”的结构,厚约0.5毫米,上品金蝉花该层完整包裹虫体;中间层为蝉幼虫的外壳,中药学名称为“蝉蜕”;最内层为“菌丝体”即由蝉的营养物质转化而成。所以,自然界中具备这三层结构和携带有饱满的蝉花孢子粉的极品金蝉花是非常罕见的。菌核形状长肾形,微弯曲,长约2.5-3.5cm,直径1-1.4cm,形似蝉的幼虫。虫体头部具1-2枚棒状 子座也称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分枝或不分枝,长3-7cm,径3-4mm,原生态蛋清色,干燥后乳白色,也有的为黑褐色,顶端稍膨大,表面有粉状蝉花孢子粉,形似花朵。

孢梗束

孢梗束也称子实体、子座,由寄主的前端生出,新鲜时白色,高1.5-6cm;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径0.1-0.2cm。

孢子粉

蝉花孢子粉,也就是金蝉花的“种子”(右下图金蝉花顶端乳白色花粉即蝉花孢子粉),蝉花孢子粉具有繁殖功能,其分生的孢子形状为长方卵形,两端稍尖,大小为(6-9)μm×(2-2.5) μm,常含有2个油球,为蝉花孢子粉油,透明无色。蝉花孢子粉是由菌核、孢梗束的活性成分转化而来,因而,蝉花孢子粉聚集了金蝉花的活性成分精华,具有抗肿瘤作用。

蝉花其他名称有大虫草、金蝉花、蝉茸、虫花等,是蝉若虫感染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后形成的虫生真菌。此菌于1838年由Miquel定名为蝉棒束孢霉(Isaria cicadae)。此后出现多种同物异名。如蝉草(Cordyceps cicadae)、基生棒束孢(Isaria basili)、辛克莱球壳孢(Sphaeria sinclairii)等。蝉拟青霉的有性阶段,被认为是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大蝉草俗名独角龙,子座棒状或角状,单生或丛生,褐色。在自然界广为分布的是蝉拟青霉(蝉花),大蝉草稀少。

【۩相关文章】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