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糖原累积症的诊断

诊断

糖原累积症Ⅲ型 诊断靠酶学分析,并可根据酶学分析结果将GSD-Ⅲ分成不同亚型。

  辅助检查

  1.糖原累积症Ⅲ型

  本型血脂升高,程度与血糖降低程度相关,但血脂升高幅度较GSD-Ⅰ小。少数患者有尿酸轻度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300~600IU)。

  半乳糖、蔗糖、氨基酸和蛋白质转变为糖的过程正常,因而这些食物可使血糖升高。空腹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作肾上腺或胰高糖素试验则反应正常。

  2.糖原累积症Ⅳ型

  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晚期胆固醇轻度升高,在肝功能衰竭发生后,可有一系列变化如低蛋白血症,胆红素升高,球蛋白升高及血氨变化。胰高糖素、肾上腺素耐量试验血糖呈阳性反应,使血糖升高0.83mmlo/L至1.28mmol/L。高峰出现在注药后30min。口服葡萄糖和蔗糖耐量试验都正常。血清乳酸和丙酮酸正常。

糖原累积 症 I 型 (肝糖原累积症)(GSD-Ⅰ)详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葡糖-6-磷酸酶是所有参与糖代谢途径的酶中惟一存在于细胞微粒体(内质网)内的酶,其编码基因(G6PT)位于第17号染色体。葡糖6-磷酸酶系统由以下成分组成:①分子量为36.ku的多肽,是酶的活性单位;②分子量为21ku的具保护酶活性的“稳定蛋白”,sp;③使6-磷酸葡萄糖进入内质网腔的转运蛋白,T1;④使磷酸盐通过内质网膜的转运蛋白T2β;⑤使葡萄糖释出内质网的转运蛋白,GLUT7。由遗传导致的上述系统任一组分的缺陷即可使酶系统活力受损、造成Ⅰ型糖原累积病,依次定名为la、IaSPIb、Ic和Id型。I型糖原累积病是由于肝、肾等组织中葡糖-6-磷酸酶系统活力缺陷所造成,是糖原累积病中最为多见者,约占总数的25%,本节以叙述其中常见的Ia型为主。

  在正常人体中,由糖原分解或糖原异生过程所产生的6-磷酸葡萄糖和必须经葡糖-6-磷酸酶系统水解以获得所需的葡萄糖,该酶系统可提供由肝糖原分解所得的90%葡萄糖,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起主导作用。当酶缺乏时,机体仅能获得由脱枝酶分解糖原1,6糖苷键所产主的少量葡萄糖分子(约8%),所以必然造成严重空腹低血糖。正常人在血糖过低时.其胰高糖素分泌随即增高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葡糖异生过程、生成葡萄糖使血糖保持稳定。Ⅰ型GSD患儿则由于葡糖-6-磷酸酶系统的缺陷,6-磷酸葡萄糖不能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因此由低血糖刺激分泌的胰高糖素不仅不能提高血糖浓度,却使大量糖原分解所产生的部分6-磷酸葡萄糖进人糖酵解途径;同时,由于6-磷酸葡萄糖的累积,大部分1-磷酸葡萄糖又重新再合成糖原;而低血糖又不断导致组织蛋白分解,向肝脏输送萄糖异生原料。这些异常代谢都加速了肝糖原的合成。糖代谢异常同时还造成了脂肪代谢紊乱,亢进的葡糖异生和糖酵解过程不仅使血中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高导致酸中毒,还生成了大量乙酰辅酶A,为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提供了原料;同时还产生了合成脂肪的和胆固醇所必需的还原型辅酶Ⅰ(烟酰胺腺瞟吟二核苷酸,NADH)和还原型辅酶Ⅱ(烟酰胺腺瞟吟二核苷酸磷酸,NADPH);此外,低血糖还使胰岛素水平降低,促进外周脂肪组织分解,使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这些代谢改变最终造成了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等脂质合成旺盛,临床表现为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

  Ⅰ型GSD 常伴有高尿酸血症,这是由于患儿嘌呤合成代谢亢进所致:6-磷酸葡萄糖的累积促进了戊糖旁路代谢、生成过量的5-磷酸核糖,进而合成磷酸核糖焦磷酸。再在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为1-氨基-5-磷酸核糖苷,从而促进嘌呤代谢并使其终末代谢产物尿酸增加。

  【病理】

  肝细胞染色较浅,浆膜明显,因胞浆内充满糖原而肿胀且含有中等或大的脂肪滴,其细胞核亦因富含糖原而特别增大。细胞核内糖原累积、肝脂肪变性明显但无纤维化改变是本型突出的病理变化,有别于其他各型糖原累积病。

  【临床发现】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症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严重低血糖、酸中毒、呼吸困难和肝肿大等症状;轻症病例则常在婴幼儿期因生长迟缓、腹部膨胀等就诊。由于慢性乳酸酸中毒和长期胰岛素/胰高糖素例失常,患儿身材明显矮小,骨龄落后,骨质疏松。腹部因肝持续增大而膨隆显著。肌肉松弛,四肢伸侧皮下常有黄色瘤可见。但身体各部比例和智能等都正常。患儿时有低血糖发作和腹泻发生。少数幼婴在重症低血糖时尚可伴发惊厥.但亦有血糖降至0.56mmol/L(10mg/dl)以下而无明显症状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低血糖发作次数可减少。由于血小板功能不良,患儿常有流鼻血等出血倾向。

  【诊断】

  病史、体征和血生化检测可供作出初步临床诊断。糖代谢功能试验可能有助诊断:如糖耐量试验中因患儿胰岛素分泌不足,呈现典型糖尿病特征;胰高糖素素或肾上腺素试验亦不能使患儿血糖明显上升,且注射胰高糖素后,血乳酸明显增高;由于患儿不能使半乳糖或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因此在半乳糖或果粮耐量试验中血葡萄糖水平不升高。这类功能试验虽有避免作肝组织活体检查的优点,但由于本病患儿对此类试验反应的个体变异较大,故仍应以肝组织的糖原定量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测定作为确诊依据。

  【治疗】

  本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在空腹低血糖时,由于胰高糖素的代偿分泌促进了肝糖原分解,导致了患儿体内6-磷酸葡萄糖累积和由此生成过量的乳酸、三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一系列病理生化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任何可以保持正常血糖水平的方法即可阻断这种异常的生化过程,减轻临床症状。

  Folkman等在1972年首次证实全静脉营养(TPN)疗法可以纠正本病的异常生化改变和改善临床症状。嗣后,临床即广泛使用日间多次少量进食和夜间使用鼻饲管持续点滴高碳水化合物液的治疗方案,以维持血糖水平在4~5mmol/L。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消除临床症状,并且还可使患儿获得正常的生长发育。为避兔长期鼻饲的困难,也可用每4~6小时口服生玉米淀粉 2g/kg混悬液的替代方法,效果同样良好。

  【预后】

  未经正确治疗的本病患儿因低血糖和酸中毒发作频繁常有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伴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常在青春期并发痛风或高血脂。如有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可用别嘌醇和碳酸氢钠片加丙磺舒治疗。患者在成年期的心血管疾病、胰腺炎和肝脏腺瘤(或腺癌)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少数患者可并发进行性肾小球硬化症。

  自从应用上述饮食疗法以来,已有不少患儿在长期治疗后获得正常生长发育,即使在成年后停止治疗亦不再发生低血糖等症状,但更长期的追踪随访仍属必要。

  【产前诊断】

  可通过胎儿肝活检测定葡糖-6-磷酸酶活力进行,通常在孕18~22周进行。

  Ⅴ型糖原累积病

  Ⅴ型本型亦称MeArdle"s病,由于肌肉中磷酸化酶缺乏所致。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仅有骨骼肌受累的症状,一般于青少年发病,表现为中度运动后肌肉酸痛,四肢僵硬,自称痉挛,咀嚼后亦有肌痛,肌力常减弱,不能坚持运动或劳动。肌电图示无生物电(与正常人运动后不同),多数患者有肌红朊尿,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本病在儿童一般无症状。患者无肝,心或代谢紊乱的表现。

  【诊断说明】

  除上述临床症状外可作下列试验:①束臂运动试验(运动前后缺血性乳酸试验):将血压袋带扎于病人上臂,打气使气袋中压力达收缩期血压以阻断血流,然后让病人伸屈手指反复运动1分钟,于运动前后测该臂血乳酸,比较运动前后血乳酸浓度,正常人运动后往往增高,而本症患者血乳酸不上升,因缺乏磷酸化酶肌糖原未能分解所致。②肌肉活检后用电镜检查肌纤维异常或用特殊染色法鉴定是否缺乏此酶。

  【治疗说明】

  ①避免疲劳及剧烈运动。②运动前给葡萄糖或果糖以备利用,可防止肌肉中缺少糖分而发病。③或于运动前给异丙基肾上腺素以便动员脂肪供应能量。

  .糖原累积症Ⅲ型 

  高蛋白饮食可改善生长发育状态和肌力,但最近研究认为高淀粉、标准蛋白饮食效果更好。

  2.糖原累积症Ⅳ型

  无特效疗法,高蛋白低糖饮食,加食玉米油未能阻止肝硬化进程。用纯化的葡萄糖素未能取得肯定效果。曲霉菌属提取物可使肝糖原急剧减少,因而是一个有研究前途的治疗方法。此外,可施行肝移植。

【۩相关文章】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