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斑疹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斑疹伤寒分布很广,多发生于亚洲的太平洋地区,其中以东南亚为主要流行区。日本、朝鲜、缅甸、斯里兰卡、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在南太平洋沿岸、岛屿以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的地区和国家是斑疹伤寒的流行区。俄罗斯东南部也有斑疹伤寒发生。在中国,斑疹伤寒多见于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安徽、陕西、江苏、浙江、山东、台湾和海南等省、自治区,沿海地区和岛屿居民的发病率较高。

1.传染源斑疹伤寒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如褐家鼠、黑家鼠、黄胸鼠、鼷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赤家鼠、环腕鼠、黄毛鼠、针毛鼠、社鼠、包氏鼠、板齿鼠和东方田鼠等。中国广东省的市镇以家鼠为主,而农村则以社鼠、黄毛鼠为主,福建以黄毛鼠和褐家鼠为主,四川以黑线姬鼠为主,云南、浙江以黄胸鼠为主,台湾以赤家鼠为主,海南以黄胸鼠和黑家鼠为主。此外,野兔、家兔、猪、猫和鸡等也能被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有成为传染源。恙螨被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后,可经卵将它传给后代,故亦能起到传染源的作用。人患斑疹伤寒后,虽然血液中也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但被恙螨幼虫叮咬的性极小,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不大。

2.传播途径恙螨(mite)是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现已知恙螨有3000多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已知有350多种,能传播斑疹伤寒者仅数十种,如红纤恙螨(Leptotrombidiumakamushi)、德里纤恙螨(L.deliense)、苍白纤恙螨(L.pallidum)、须纤恙螨、小板纤恙螨、巴氏纤恙螨、高湖纤恙螨、中华纤恙螨、江苏纤恙螨、印度真棒恙螨、中华背展恙螨和巨多齿恙螨等。在中国,最主要的是德里纤恙螨和红纤恙螨。中国大陆以德里纤恙螨为主要传播媒介。台湾省则以红纤恙螨为主要传播媒介。有些省市和地区,可同时发现多种恙螨传播媒介。恙螨的生活周期可分为卵、幼虫、蛹、稚虫和成虫五期,其中只有幼虫是寄生性,需吸吮动物或人体的组织液。稚虫和成虫皆为自营生活,在泥地及杂草丛中生长。

雌、雄成虫不直接交配,而由雄虫排出精胞,雌虫与精胞接触一段时间后产卵。卵在泥土中经1~3周孵化成幼虫,体形很小,长0.3~0.7mm,呈椭圆形,橙红色、淡黄色或乳白色。当鼠类爬行于地上及出入于杂草丛中时,幼虫即可附着于鼠体,经3~5天吸饱鼠的组织液后,跌落于地上,继续发育为成虫。若被叮咬的鼠带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则幼虫受感染,此后发育到成虫,到产卵,再到孵出第二代幼虫,均带有该病原体。此类幼虫叮咬鼠类时,又可将病原体传染给鼠。如此,鼠和恙螨互相传染,循环不已。恙螨幼虫在一次叮咬中若能吸饱组织液则以后不再叮咬,因此斑疹伤寒的传播乃是上一代(第1代)幼虫被感染,经过稚虫、成虫、卵以至孵出下一代(第2代)幼虫才具有传染性。人患斑疹伤寒是由于在疫区的草地上工作、活动或坐卧时,被带有该病原体的恙螨幼虫叮咬所致。

3.人群易感性人对斑疹伤寒普遍易感,但患者以青壮年居多。职业以农民、从事野外劳动者居多,因上述人群活动范围较广,受恙螨幼虫叮咬的机会较多。病后只能获得对同一血清型的病原体有较持久的免疫力。对不同血清型的免疫力较弱,而且仅能维持数月,故可再次获得感染而发病。大部分患者于病愈后1~2年即对其他血清型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易感。

4.流行特征由于鼠类及恙螨的孳生繁殖受气候和地理因素影响较大,故斑疹伤寒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5~11月为斑疹伤寒的好发季节,6~8月达高峰。有些地区可于9~10月形成第二发病高峰,11月尚有少数患者。广东与福建交界的地方以小板纤恙螨为媒介者则多发生于冬季。海南、广东和台湾省终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仍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流行季节和气温、雨量变化有明显关系。雨季开始后,病例陆续出现。一般气温为23~28℃之间是德里纤恙螨适宜的发育温度;雨量较大,降水量集中的季节,尤其是暴雨期,能够引起地面恙螨的扩散,恙螨幼虫出现数量多,病例发现也较多。雨季结束后,流行渐趋停止。斑疹伤寒多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河溪两岸,且多见于灌木、杂草丛生的平坦地带。其中以海岛、沿海地区较多,山区较少。

【۩相关文章】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